行走在路上的文化|行脚商与响器【批木网】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
行脚商就是游商,即通常所说的那种走街串巷,肩挑车推的贩夫走卒,或曰“引车卖浆者流。”他们或高声叫卖,或利用各自不同的器具所发出的音响招揽顾客,这些器具音色各异,坐在家里的主妇们只需听声音就能知道卖的是什么。
在北京胡同里,最司空见惯的响器声,便是铜锣丁当。“丁当丁当”的铁锤儿与铜锣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声音清脆得像山泉水滴落在岩面上,那是锔碗的来了。他们的挑子前系着一面小锣,两个“疙瘩锤”,都自然下垂,随意撞击。卖糖豆的也用小锣儿,他们把装糖的提盒之类,往地下一撂,用小木板来敲锣,所以人们就叫它“糖锣儿”。大铜锣一敲山响,这多是耍把戏的,由于敲击过猛,恨不得把锣敲破了,人们常说的“破锣嗓子”就指这种锣。还有一种锣,竟上了《清会典》,是一种小厚锣,锣面圆心凸起小包,锤儿就专敲这小包。这是盲人占卜专用的,名“点”。北京有“九门八点一口钟”谚语,“点”就是这种响器。
【批木网】
响器中单鼓而言,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拨弄鼓”,直径约八九寸,鼓外圈挂两个系绳的小锤;鼓下有木柄,手一摇动,鼓锤左右打击鼓面发声,所以又叫“手摇鼓”,为卖布小贩专用。现在庙会上还有售卖,只是用途不同,多供婴儿玩耍。还有一种鼓,上加铁圈,中系一个云锣儿,圈左右系锤儿,手摇时锣鼓齐鸣,声音动听,这叫“货郎鼓”,是卖小百货的货郎之响器;我国西南的藏、黔、滇一带,还有一种铜制的小手摇鼓,这是卖灯油的专用响器。
【批木网】
收旧物“打鼓儿的”,在北京人的印象中,也很深刻。小小的一面鼓,却有硬、软之分。硬鼓用藤子棍儿敲打,发出清脆的“咣咣”声,是收旧物中做大生意者所用,他们一般专收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细软之物。打硬鼓的一般穿着干净的长衫大褂,左胳膊夹着个青色布包,他们本钱大,鉴别真假的眼力好,多是到有钱的大户门前去走动,收到货后很快转手。有时碰到大利的货,大商号大店铺的老板也会给他们转钱,得利分成。软鼓比硬鼓直径稍大些,发出较闷的“叭叭”声,打软鼓的往往担着两个大筐,收些旧家具、衣物等粗货。他们因压价收,抬价卖,乘人之急合伙蒙骗,欺老欺幼欺同行,被人称作“无义行”,其名声绝不好于估衣行。天津类似打硬鼓儿的人,手头多拿两根响尺。响尺跟文房中的“镇纸”一样,也是硬木做的。他们用右手的尺打击左手尺的丁头儿,也发出清脆的“咣咣”声。
铜响器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有磨剪子吹的喇叭,名“铜角”,是从古代“画角”演化而来。再如修扇子的串铃,轻轻一动就响成一片,颇有清风徐来之感;与夏天卖酸梅汤的“冰盏儿”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批木网】
铜之外,铁或木的响器也不少。理发匠的铁琴,俗名唤头,就是两个铁片,前端咬合,中间有个空隙,有点像今天的音叉。将剃头刀插在中间,用力一拨就会发出“铮铮”的声音。磨剪子、戗菜刀的“铁镰”,又名“惊闺叶”,乃为—块直径约三四寸的铜板,上钻两个小孔,以绳子系在一个像磨担一般的小木柄上,木柄的中央部位装有直杆,杆头附着一个小槌,以拇指和中指钩住铜板,用食指微微板动直杆,使小槌撞击铜板,便能发出“当当”之声,吵得很,名却如此的雅。算命先生用的“报君知”,状若香蕉,长约五六寸,多由右手握捏,左手则执一支铁棍来敲击,发出“叮当”之声,轻重缓急地敲击成文,清脆悦耳,相当动听。卖烧饼麻花的敲木梆子,修脚的敲乍板,也都各具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胡同里的“响器”之声已渐行渐远。不过近几年,在社会日益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影响下,收藏市场上各种“响器”的价码儿上涨,青睐它的人也日益增多。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等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新年旅行|咏诗词歌赋 踏雪寻梅【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