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正襟危坐【批木网】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
书房是个人修心正身的私密之地,作为书房重要家具之一的“坐具”,其设计自然也要以此为准。修身之道是对身体形态乃至内心的调整,也因此有了对威仪的讲究,正如《中庸》所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关于坐具正身的基本观点在“传统书房文化”专栏前几期的文章中已有论述。书房是主人读书问学的场所,人如何才能在书房里坐得住,即坐得舒适、不疲惫又能坐得长久,与坐具造型有着很大的关系。古代人在读书、休闲、会客等场所使用的坐具各不相同,书房坐具有其特殊的要求。
许多传统学问与艺术形式,对身心的细微要求都是一致的,如弹琴、书写、读书时都对身势有统一的规范,这是文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正襟危坐”是儒家深入修身之道的基本坐式,其坐姿要求平坐在椅面前部三分之一处,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小腿垂直于地面,大腿与地面平行,两手则以掌心抚于两膝盖,其它要领与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一致,如头正、身直、虚领、沉坠、松腰等。这些对于坐姿的要求看似复杂,实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夫。只有坐姿正确才能静心深入学问。
书房坐椅的造型即是“正襟危坐”的意象表达,“官帽椅”就是最好的体现。“官帽椅”似乎以“官貌”来解释更为合理,意为官家样貌。“官帽”二字只注重外形的相似,而“官貌”则更重神意。古代为官之人的样貌,均为数十年读书修身之后的成果,必然不同于平常百姓,其神其态、语默动静均有庄重诚敬之容。当代人不晓身心之道,多用软质沙发,坐姿更是随心所欲,最易失势而导致散乱昏沉,难以精进。
【批木网】
古代有些造型独特的椅子本来就不是用来倚靠的,后背只有一根横梁作为靠背的椅子造型体现的是一种“德性”,是为了展现威仪之态,即端庄、刚健、中正,也就是《中庸》所说的“中立而不倚”。人坐上去时,需在后背衬一块用绢布裹好的硬板作为靠背,变为燕居休闲时的坐椅,才能倚靠。修身功夫做得好的读书人,身形本来就很端正,直接坐上也无妨。古代图画中这两种状态都有所描绘,可见这种造型的椅子很常见,尤其常出现在文人雅集的场景中,讲究的不只是纯粹的形,更是意象。传统制器作物要体现“德性”,这种椅子摆在书房里,就有一种端庄、严整的气度,一派儒家风范,也自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与气势。这种坐椅若不放在书房里,必然放在厅堂或祠堂,它对人的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书房坐椅要求具有刚健、雅正的意象,所以大部分文人会亲自参与坐椅的设计制作,并题刻其上,使坐椅与诗文、书法、图画、印章等艺术形式合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书房风景。如现存的明代家具珍品中,有一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所用官帽椅,背板上镌有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落款为“丙戌十月三十日书,枝山樵人祝允明”,并镌有祝公的两方印章。不但坐椅如此,其它如书柜、书架、屏风等书房家具,均可看到当时文人的遗存笔迹。各种艺术形式与家具的结合,丰富了书房家具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书房家具独有的文化面貌。
【批木网】
传世南宋摹本绘画《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所坐椅子面很宽大,没有扶手,可以将两腿盘于其上。下方有脚踏,脱下的鞋子可以直接放在脚踏上。古代正式场合的坐椅特别是交椅都配有脚踏,过去的帝王或大户人家的祖先画像中,主要人物都坐在带有脚踏的坐椅上,一些表现文人雅集的画里,脚踏也并不少见。而在书房之中,坐椅如果没有配备脚踏,就必然会出现在书桌下面。韩熙载所坐椅子的椅垫绑法也与现在不同,每个角都用两条很宽的丝带,分别照顾坐垫的两个侧面,这样可以使其四角平整、规矩。而当代人多是用四条细绳,直接绑在每一个角上,受力集中在一点,很容易损坏椅垫,是过于简陋的绑法。
坐椅是平时较常使用的书房家具,是主人承托身心之处。所以古人在椅子的造型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这正是当代书房家具设计有所欠缺的地方。现代人体工程学对人体的数据测量是一种过于机械的做法,只注重有形的表象而不关注对人的心理与气机的影响。它不是主动调整人的整体身心,而是被动适应人的日常活动,不能虚实相生,终究不得其要。
来源:批木网整理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等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