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浅析濒临失传北京雕漆工艺的前世今生【批木网】

批木网资讯发布 2015-10-10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点击此处下载APP

【批木网】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元代,雕漆工艺随看工匠的流动,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由于元代的工匠会在他们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使我们确认了张成、杨茂等人的高超技艺。他们制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许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雕漆工艺日臻完善。元代的雕漆技艺通过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延续到了明代。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召请元代著名艺人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汇聚北京,雕漆艺人们辛勤钻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果园厂所生产的雕漆不仅宫廷使用,还作为礼品馈赠外国友人。在艺术上,果园场早期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明末,雕漆制造经过一段时期萎缩后,至清初复又开始兴盛。

【批木网】

  对珍贵雕漆艺术品的市场需求刺激了雕漆艺术品制造的兴起。光绪三十年(1904年),漆作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中国现代商品雕漆的第一个制造作坊——北京“继古斋”。“继古斋”的开办为延续发展雕漆工艺作出了历史贡献。“继古斋”的门徒宋兴贵学成之后,又独自开办了“德成”雕漆局,宋兴贵的徒弟张增明、苏增安等又分别开设了“明古斋”和“苏记”雕漆作坊等,也有许多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是从这里学出来的。但追溯其近代渊源,都是“继古斋”的传统。近百年来,由北京“继古斋”传承的几代雕漆艺术家,刻苦努力,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即使在战争和政治动荡所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也没有使这一技艺中断。

  尽管北京雕漆制品工艺繁杂,制造周期长,但是单件雕漆工艺品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很可观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北京雕漆产品全部出口,是当时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雕漆制品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加之真正的雕漆产品价格高昂,不适合普通大众的需求,全行业迅速萎缩。北京雕漆厂名存实亡,许多技术工人转行。现在,北京继续从事雕漆生产的只有几个作坊式的小厂,而且产量连年递减。真正的手工雕漆品已经越来越少,市面上卖的已多是些小厂用树脂做的仿雕漆品。由于价格的原因,树脂仿雕漆制品供销两旺,但树脂仿雕漆品毕竞不是雕漆,在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方面均难望雕漆项背。

【批木网】

  由于行业不景气,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北京雕漆工艺再次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传承人的问题上,雕漆行业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据估算,至2005年,仍以雕漆工艺谋生而正常工作的技艺人员全行业不会超过20人。现在,北京仅有两位雕漆艺术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和3位三级大师,他们每人每年仅能制作三五件雕漆艺术品。现在的雕刻技师,平均年龄已经在50岁以上,这些人正在逐年老去。很多年纪大、身怀技艺的雕漆技师找不到工作,只好下岗在家。许多专家指出,雕刻中有很多东西是靠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传承下来的,如果一旦老人故去,青黄不接,某些工艺失传后将很难恢复。

【批木网】

来源:批木网整理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anywood.com

  凡是与木材木业红木原木人造板地板板材家具木工木工机械家装材料油漆化工紫檀酸枝spf辐射松松木榉木锯材榆木楠木乌木沉香檀香纤维板黄花梨香樟橡木椴木杨木桦木白蜡木花旗松南方松黄檀鸡翅木胶合板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批木网世界:James McNabb的微型城市【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