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纸的衰败【批木网】
【核心提示】微信搜索”批木网“或者”anywood_com",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立即关注: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拓了一种新得造纸原料——竹子。
宋代以后,竹纸一枝独秀。随着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迁。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据现代学者潘吉星先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纸,《公义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不仅产量居绝对优势,还因为竹料漂白技术进一步提高,各地都生产出高级纯白竹纸。著名的连史从“竹料连四”演变而来,原产闽北邵武,被江西铅山发扬光大,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
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进口物资被封锁,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画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天工开物》记载的是明代闽纸工艺。有意思的是,当这套熟料造纸法普及全国后,在福建本地,却悄悄回归到生料法造纸。
晚清以来的福建竹纸分为熟料纸和生料纸两大类。熟料纸又称白料纸,要经过蒸煮、舂捣、漂白等全套复杂工艺,纸质柔韧,洁白如雪,是高级书画用纸,著名的如连史纸、海月纸、玉版纸、奏本纸、贡川纸,以及掺杂了皮料的宣纸。
然而生料纸才是闽纸大宗。生料法造纸省略了蒸煮工序,也不大讲究日光漂白,工艺简单得多,所产高级纸张颜色浅黄,通称毛边纸,适合书写和印刷。将乐县是毛边纸的原产地,其西山纸(又称京纸)光润幼洁,极负盛名。加重毛边纸称玉扣纸,主要产于宁化和长汀,质地坚实,经久不蛀,多用于官府档案,寺庙经本,宗祠族谱、商业帐簿等,是广受欢迎的高级文化纸。上世纪70年代,国家出版局指定宁化县治平的玉扣纸与将乐县的西山纸为特需纸,调供印刷《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的竖排线装本。另外,生料纸还包括了低等级的粗料纸(包装纸和冥纸)。
比照《天工开物》所载,可知斩竹漂塘、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都差不多,然而缺了煮篁足火、石臼捣料两道关键工序,增加了人工踩料。事实上,玉扣纸回到了生料法造纸。
用生料法造出的毛边纸和玉扣纸,质优价廉,是从前用途最广的纸张,需求量极大。细细探究,其生产工艺并非简单的复辟,恰恰相反,其中包含了重大的技术进步--人工踩料。在其他地区,打烂竹麻是依靠水碓或杵臼,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福建,却宁愿回头依赖最原始的人力,实在不可思议。
踩料槽由厚木板做成,长约5米,宽1米,很矮,有一面倾斜。竹麻沤烂、洗净、去皮后,就放在竹料槽内,踩料工两人一组,手握吊索,反反复复,赤脚将竹料踩成稀烂的纸料。踩料十分辛苦,然而能够把竹麻中的纤维完好无损地剥离出来,并且充分帚化,从而保证纸张成品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拉力。纸寮老板告诉握,由于人力成本较高,大多数纸坊都改用机器打浆了。机器打浆会打断竹纤维,造不出好纸,要生产供书画用的高级玉扣纸,一定要人工踩料,以保护竹纤维。
显然,踩料这道工序完全足以替代蒸煮和舂捣两道工序,大大降低成本,才导致福建造纸回到生料法,抢占通用文化纸和日用纸的市场。
抗日战争爆发,安徽沦陷,聚集在重庆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被迫改用夹江竹纸。普通人用于书写还没什么,对于用惯了高级书画纸的张大千来说,拉力和白度都不足的竹纸,严重影响创作。迫不得已,他亲自跑到夹江马村乡,了解夹江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张大千对夹江马村的竹纸做了两个重大改变:一是在纯竹料纸浆里加入麻料纤维,以提高纸张的拉力和韧性;二是改变传统的天然漂白法,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以增加纸面的白度。改良后的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张大千给它定名为蜀笺。夹江书画纸一炮而红,风行抗战大后方书画界,代替了宣纸。为了纪念张大千,1983年夹江县政府将该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至今,夹江书画纸还是唯一能够对泾县宣纸形成威胁的竹纸--尽管它并不纯粹。由于加入了麻料纤维,夹江书画纸更恰当的名字是混料纸;由于使用漂白剂和机器打浆,它也不是手工纸,而是半机制纸。
夹江经验表明,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竹纸唯有技术革新,转向生产高级书画纸才有前途。是不是竹纸又有什么关系呢?闽纸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关键不在于成本是否足够低,而在于商品价格是否足够高。宁化纸寮老板说过一句让人难忘的话:嫩竹造纸,其实还不如直接卖笋干或毛竹划算。
传统竹纸的末日似乎的确来到了。竹林婆娑,唯有满山湖塘,空忆一千年的繁华梦影。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探究宋代几【批木网】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立即关注: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拓了一种新得造纸原料——竹子。
宋代以后,竹纸一枝独秀。随着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迁。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据现代学者潘吉星先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纸,《公义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不仅产量居绝对优势,还因为竹料漂白技术进一步提高,各地都生产出高级纯白竹纸。著名的连史从“竹料连四”演变而来,原产闽北邵武,被江西铅山发扬光大,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
【传统竹纸制作过程】
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进口物资被封锁,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画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天工开物》记载的是明代闽纸工艺。有意思的是,当这套熟料造纸法普及全国后,在福建本地,却悄悄回归到生料法造纸。
晚清以来的福建竹纸分为熟料纸和生料纸两大类。熟料纸又称白料纸,要经过蒸煮、舂捣、漂白等全套复杂工艺,纸质柔韧,洁白如雪,是高级书画用纸,著名的如连史纸、海月纸、玉版纸、奏本纸、贡川纸,以及掺杂了皮料的宣纸。
【批木网】
然而生料纸才是闽纸大宗。生料法造纸省略了蒸煮工序,也不大讲究日光漂白,工艺简单得多,所产高级纸张颜色浅黄,通称毛边纸,适合书写和印刷。将乐县是毛边纸的原产地,其西山纸(又称京纸)光润幼洁,极负盛名。加重毛边纸称玉扣纸,主要产于宁化和长汀,质地坚实,经久不蛀,多用于官府档案,寺庙经本,宗祠族谱、商业帐簿等,是广受欢迎的高级文化纸。上世纪70年代,国家出版局指定宁化县治平的玉扣纸与将乐县的西山纸为特需纸,调供印刷《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的竖排线装本。另外,生料纸还包括了低等级的粗料纸(包装纸和冥纸)。
比照《天工开物》所载,可知斩竹漂塘、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都差不多,然而缺了煮篁足火、石臼捣料两道关键工序,增加了人工踩料。事实上,玉扣纸回到了生料法造纸。
【批木网】
用生料法造出的毛边纸和玉扣纸,质优价廉,是从前用途最广的纸张,需求量极大。细细探究,其生产工艺并非简单的复辟,恰恰相反,其中包含了重大的技术进步--人工踩料。在其他地区,打烂竹麻是依靠水碓或杵臼,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福建,却宁愿回头依赖最原始的人力,实在不可思议。
踩料槽由厚木板做成,长约5米,宽1米,很矮,有一面倾斜。竹麻沤烂、洗净、去皮后,就放在竹料槽内,踩料工两人一组,手握吊索,反反复复,赤脚将竹料踩成稀烂的纸料。踩料十分辛苦,然而能够把竹麻中的纤维完好无损地剥离出来,并且充分帚化,从而保证纸张成品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拉力。纸寮老板告诉握,由于人力成本较高,大多数纸坊都改用机器打浆了。机器打浆会打断竹纤维,造不出好纸,要生产供书画用的高级玉扣纸,一定要人工踩料,以保护竹纤维。
显然,踩料这道工序完全足以替代蒸煮和舂捣两道工序,大大降低成本,才导致福建造纸回到生料法,抢占通用文化纸和日用纸的市场。
【批木网】
抗日战争爆发,安徽沦陷,聚集在重庆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被迫改用夹江竹纸。普通人用于书写还没什么,对于用惯了高级书画纸的张大千来说,拉力和白度都不足的竹纸,严重影响创作。迫不得已,他亲自跑到夹江马村乡,了解夹江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张大千对夹江马村的竹纸做了两个重大改变:一是在纯竹料纸浆里加入麻料纤维,以提高纸张的拉力和韧性;二是改变传统的天然漂白法,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以增加纸面的白度。改良后的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张大千给它定名为蜀笺。夹江书画纸一炮而红,风行抗战大后方书画界,代替了宣纸。为了纪念张大千,1983年夹江县政府将该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至今,夹江书画纸还是唯一能够对泾县宣纸形成威胁的竹纸--尽管它并不纯粹。由于加入了麻料纤维,夹江书画纸更恰当的名字是混料纸;由于使用漂白剂和机器打浆,它也不是手工纸,而是半机制纸。
【竹纸】
夹江经验表明,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竹纸唯有技术革新,转向生产高级书画纸才有前途。是不是竹纸又有什么关系呢?闽纸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关键不在于成本是否足够低,而在于商品价格是否足够高。宁化纸寮老板说过一句让人难忘的话:嫩竹造纸,其实还不如直接卖笋干或毛竹划算。
传统竹纸的末日似乎的确来到了。竹林婆娑,唯有满山湖塘,空忆一千年的繁华梦影。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探究宋代几【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