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明式家具雕刻图案的文化内涵【批木网】

批木网资讯发布 2015-08-05
【核心提示】微信搜索”批木网“或者”anywood_com",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立即关注:

关注批木网微信公众平台,每天通晓木材木业行业的新鲜事。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买卖木材就上批木网!anywood.com 

  在中国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的雕饰图案颇为丰富,但与其有着鲜明对比的是,其象征意义及相关器物用途却尚未被学界和行业关注理解。例如,在男性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作为重要财富象征的硬木家具,为何往往雕饰象征女性的“凤纹”呢?

  中国传统图案本身就是赋予意义的图像,是最大众化、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和审美紧密相连,长久稳定,程式及传承化程度极高。因此,它比一般艺术品更直观地表达了象征性思想。明清时期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民俗风情等人文背景是研究这些图案的关键所在。我们就从明式家具常见纹样之一“凤纹”入手,解读其中蕴藏的文化意义。

【批木网】

  有图必有意

  畅行中外艺术史的“图像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图像都能分为三个层次:一、“自然”的图像;二、图像的象征意义和理念;三、表现出作者有意或无意的思想。

  “图像学”意在将艺术作品当作其他事物的征象来处理,研究图像主要是破译这一视觉符号的观念象征。这多少与中国古语“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有相通之处,非常符合传统思维特征。图像学研究使视觉艺术由“艺术”转型为“文化”,且有着一系列的学术架构,所谓“图象学必须从研究习俗惯例开始,而不是从研究象征符号开始的。”

  当代史学界发现,仅凭文字中的王朝制度、各级法条、大儒言论,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纷繁多样的历史和民间生活。近些年来,宋明清各代生活史研究中,新观念和新方法聚焦于基础的、常态的历史生活,课题触角逐渐深入杂记、乡规民约、方志文字中,这也为明清家具的文化探索提供了新的历史学依据。当代艺术史研究也认为,艺术史所处理的主题不应“自说自话”,应具有与历史对话的空间。可以预见,大量明式家具图案的进一步细致化探索,会为明清史学、艺术史研究带来新鲜的图像资料与空间延展。

【批木网】

  “凤纹观”的确立之路

  凤鸟纹饰历代延绵,见于仰韶、河姆渡彩陶、良渚玉琮、商周青铜礼器及玉器、战国织锦及漆器等。传说中的“凤”为百鸟之首,在群鸟中为群臣之君,其崇高地位来自远古部落鸟图腾崇拜,传说纷纭。

  唐朝武则天时期,凤纹的女性性别意义比此前更加明确。《宋史·舆服志三》中描述北宋皇妃首饰“冠饰以九翚、四凤”,南宋皇后则用龙凤花钗冠。这一时期,凤饰飞到了地位最高的女性头上,并逐渐制度化。

  明朝皇后的朝服上,配冠饰有九条翠龙、四只金凤。皇后常服上,配“双凤翊龙冠”。这些就是民间“皇后娘娘凤冠霞饰”之说的“凤冠”。如按明初洪武规度,凤冠只有后妃可以配戴。晚明时期,王纲解纽、法度松驰,凤冠在各阶层中被僭用。

  明嘉靖年间,首辅严嵩抄家清单《天水冰山录》载,其子严世蕃府邸被查出“珍珠五凤冠六顶,共九十三两;珍珠三凤冠七顶,共重五十三两一钱。”这十三顶凤冠均为实用物。甘肃兰州上西园明代彭泽夫人墓中也出土过一顶凤冠。彭泽历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其妻为“诰封一品”,按律不应戴凤冠,但却逾制而为,藏有凤冠。

  清朝皇后冠上的三层顶子各饰金凤,朱纬一周饰缀七只金凤,常服上绣八只彩凤,皇妃们的常服上则饰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等图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存皇太后和皇后朝服像如清《孝庄皇太后朝服像》中可见,朝服以及宝座均饰凤纹,不同于饰以龙纹的皇帝朝服与宝座,凤纹作为女性专属标识明确。

  自先秦开始,男女举行婚礼所使用车舆服饰就出现超越身份的现象,古人称为“摄盛”,意为婚礼是人生大事,允许稍有违规越位之行为。此后便成习俗,沿至明清。明清时期,有品级的文官夫人可用霞帔。平民女子嫁人时,根据“摄盛”制,也可用“凤冠霞帔”,新郎可以穿九品官服,故称为“新郎官”。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昏礼摄视议》载:“《明史·舆服志》云:‘庶人婚,许假九品服。’亦摄盛也。”

  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中写到“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风象。”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载:“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反映了民间社会普遍有之的凤纹观。由此可见,经过漫长的积累,在制度和文化上,凤纹作为女性的象征符号,被完全确立。

【批木网】

  嫁妆里的凤纹“密码”

  过去学界无人关注凤纹课题,收藏家和流通领域对明式家具上凤纹的含义,往往语焉不详。通过实例和对明清生活史的研究,我们认为,凤纹图案作为女性专指符号,在明式家具上大规模出现,绝不仅是纯粹装饰用,而是与特定的社会风俗、意识相关,有着自己的历史主题,反映特殊寓意。其中藏有一个密码,那就是这些家具多为女子出嫁时的嫁妆。

  “陪嫁”是女子在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夫家去的财物,又被称作嫁妆、嫁奁、妆奁。明崇祯年《松江府志》记载当地习俗为:“婚前一日送奁于男家,今为迎妆,以奁饰帏帐、卧具、枕席,迎于通衢,鼓乐拥导,妇女乘舆杂遝,曰:‘送嫁妆’。金珠璀璨,士大夫家亦然,以夸奁具之盛。此俗礼不知始于何日,沿不可废,知礼者并宜议革者也。”

  清初思想家陈确在《丛桂堂家约》中开列一份奁品清单,内容如下:“衣柜一口、衣箱两口、火箱一只、梳桌一张、琴凳二条、杌头二条、衣架一座、百架一座、梳匣一个、镜箱、一只铜镜二面、面盆一个、台灯一个、烛千一对脚炉一个布衣二袭、铺陈一副、床帐一条、床幔一条、门帘一条、面桶一只、脚桶一只。”陈确认为,这是一个低标准的送奁约定,嫁女妆奁按照此单办理,即体面,又减轻了女方家庭的经济负担,“则主人虽极贫,可免外贷。此一家血脉常通之道也。”而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汾阳县志》载,山西地区“嫁女,富户倍加衣饰、铺陈、桌椅、橱箱、杂用铜锡器皿,递减至贫家,则随身奁箧而已。”

  满族婚俗,男方家庭准备好屋子,屋内“一切陈设桌椅板凳直到炕席毡条”都由女方家庭置办。因此,上至皇室豪门,下及平民贫户,随嫁家具是实行已久的惯例。乾隆帝弘历为皇子时,娶富察氏为福晋,居紫禁城西五所。乾隆继位后,西五所改名“重华宫”,重华宫中“陈设大柜一对”,为富察氏陪送的妆奁。乾隆帝曾说此大柜:“其东首顶柜,朕尊藏皇祖所赐物件。西首顶柜之东,尊藏皇考所赐物件。其西尊藏圣母皇太后所赐物件。两顶柜下所贮,皆朕潜邸常用服物。”可见皇子的福晋嫁奁中有大型紫檀家具。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anywood.com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